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泥质粉砂岩双增改造浆液流动特征研究
刘喜龙, 孙骞, 张国彪, 李冰, 张渴为
摘要:
双增改造浆液是一种针对海底富含甲烷水合物泥质粉砂岩等弱胶结储层的新型改造工作液,注入地层后固结形成多孔浆脉具有增渗增强的作用。利用浆液裂缝流动可视化实验装置,开展了泥质粉砂沉积物内浆液流动特征实验。揭示了地质参数、浆液配方及工程参数对浆液流动、滤失及浆脉孔隙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浆液在裂缝内流动均匀,呈现凸状流形,能流动至主裂缝与分支裂缝末端,对裂缝填充效果好;较少的滤失量提高了浆脉内中大孔的占比;针对不同渗透性地层可通过配方调整减少浆液滤失,高注入速率导致滤失范围扩大;浆脉有效孔隙度在50%~60%之间,孔隙空间分布均匀,形成了以大孔(孔径>50 nm)为主,微中孔(孔径<50 nm)密集分布的形式,可作为气、水运移的高导流通道,中小孔的密集分布有利于防砂。 双增改造浆液是一种针对海底富含甲烷水合物泥质粉砂岩等弱胶结储层的新型改造工作液,注入地层后固结形成多孔浆脉具有增渗增强的作用。利用浆液裂缝流动可视化实验装置,开展了泥质粉砂沉积物内浆液流动特征实验。揭示了地质参数、浆液配方及工程参数对浆液流动、滤失及浆脉孔隙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浆液在裂缝内流动均匀,呈现凸状流形,能流动至主裂缝与分支裂缝末端,对裂缝填充效果好;较少的滤失量提高了浆脉内中大孔的占比;针对不同渗透性地层可通过配方调整减少浆液滤失,高注入速率导致滤失范围扩大;浆脉有效孔隙度在50%~60%之间,孔隙空间分布均匀,形成了以大孔(孔径>50 nm)为主,微中孔(孔径<50 nm)密集分布的形式,可作为气、水运移的高导流通道,中小孔的密集分布有利于防砂。
一种新型无固相钻井液抗高温增黏剂
周国伟, 张鑫, 阎卫军, 华桂友, 张振华, 邱正松
摘要:
辽河油区奥陶系潜山油层中部温度高达200℃,地层压力系数仅为1.01~1.06,属于典型的高温低压油气藏。为安全优质钻进与高效保护油气层,亟需自主研发适用于无固相水基钻井液的抗高温增黏剂。通过分子结构优化,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N-二乙基丙烯酰胺(DEAA)、1-(3-磺丙基)-2-乙烯基吡啶氢氧化物内盐为主要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和无水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研制出一种抗高温耐盐增黏剂。红外光谱与热重分析表明,其初始分解温度为296.66℃,降解阶段质量损失仅45.96%,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HE300。0.5%浓度水溶液的稠度系数K可达722,增黏效果突出,抗温可达220℃,抗盐可达饱和。现场应用试验表明,该增黏剂抗高温增黏效果突出,为深层高温潜山油气资源钻探开发提供了钻井液技术支持。 辽河油区奥陶系潜山油层中部温度高达200℃,地层压力系数仅为1.01~1.06,属于典型的高温低压油气藏。为安全优质钻进与高效保护油气层,亟需自主研发适用于无固相水基钻井液的抗高温增黏剂。通过分子结构优化,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N-二乙基丙烯酰胺(DEAA)、1-(3-磺丙基)-2-乙烯基吡啶氢氧化物内盐为主要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和无水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研制出一种抗高温耐盐增黏剂。红外光谱与热重分析表明,其初始分解温度为296.66℃,降解阶段质量损失仅45.96%,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HE300。0.5%浓度水溶液的稠度系数K可达722,增黏效果突出,抗温可达220℃,抗盐可达饱和。现场应用试验表明,该增黏剂抗高温增黏效果突出,为深层高温潜山油气资源钻探开发提供了钻井液技术支持。
油基钻完井液用抗超高温悬浮稳定剂HPAS及其作用机理
寇亚浩, 倪晓骁, 王建华, 张家旗, 尹达, 迟军
摘要:
针对目前油基钻完井液在240℃以上高温环境下悬浮稳定性难以维持的难题,基于空间网架结构增强胶体稳定性的原理,以海泡石纤维、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经盐酸处理后有机改性,研制出强疏水性悬浮稳定剂HPAS。分别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粒径分析和表面润湿性等对其单体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成功。以HPAS为基础配制的一套高密度油基钻井液在260℃老化后性能保持良好,AVPV维持在33 mPa·s、27 mPa·s左右,YP保持在4 Pa以上,ES高于800 V,FLHTHP控制在5 mL以下,泥饼厚度小于2 mm;通过沉降稳定性评价发现,在240℃下静置7天无硬沉,开罐状态:玻璃棒自由落体轻松触底,满足现场应用要求;此外,体系在65~240℃、常压~190 MPa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始终维持YP在4.5 Pa以上,保证了体系良好的悬浮稳定性及携岩能力。为油基钻完井液在深井、超深井及万米深井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针对目前油基钻完井液在240℃以上高温环境下悬浮稳定性难以维持的难题,基于空间网架结构增强胶体稳定性的原理,以海泡石纤维、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经盐酸处理后有机改性,研制出强疏水性悬浮稳定剂HPAS。分别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粒径分析和表面润湿性等对其单体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成功。以HPAS为基础配制的一套高密度油基钻井液在260℃老化后性能保持良好,AVPV维持在33 mPa·s、27 mPa·s左右,YP保持在4 Pa以上,ES高于800 V,FLHTHP控制在5 mL以下,泥饼厚度小于2 mm;通过沉降稳定性评价发现,在240℃下静置7天无硬沉,开罐状态:玻璃棒自由落体轻松触底,满足现场应用要求;此外,体系在65~240℃、常压~190 MPa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始终维持YP在4.5 Pa以上,保证了体系良好的悬浮稳定性及携岩能力。为油基钻完井液在深井、超深井及万米深井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深水盐下钻井液漏失控制配方设计与堵漏策略
许成元, 钟江城, 朱海峰, 项明, 林志强, 杨洁, 陈家旭
摘要:
全球范围内的盐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巴西深水海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Mero油田属于典型的深水盐下油气资源,位于巴西东南部海域桑托斯盆地,储层埋深>5000 m,上覆盐膏层150~3000 m,盐下储层主要为下白垩统BVE和ITP组碳酸盐岩。Mero油田的Mero3区块漏失情况最为严重,漏失总量达17 105 m3。通过地质资料和钻井资料分析了漏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断层和天然裂缝的发育、地层薄弱以及地层的强非均质性,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封堵层承压能力差,易发生反复漏失。本研究收集了Mero油田常用的堵漏材料,开展了粒度分布、摩擦系数、抗压能力、配伍性等性能评价实验,建立了堵漏材料性能参数数据库,并优选出了适用于深水盐下储层防漏堵漏作业的高性能堵漏材料。基于不同漏失速度根据高效架桥和致密填充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三套防漏堵漏配方,并细化了防漏堵漏配方的应用流程。同时,提出了精细调控钻井工艺和坚持防漏堵漏结合的策略,在易漏地层加强井筒ECD的精细控制,降低井下正压差,减少诱导裂缝的产生。研究成果在Mero3区块NW8井现场堵漏施工中取得了显著效果,针对不同漏失速度的情况,均能够有效减缓漏失速度,为巴西Mero油田乃至其他类似盐下储层的油气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安全、高效的油气资源开采。 全球范围内的盐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巴西深水海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Mero油田属于典型的深水盐下油气资源,位于巴西东南部海域桑托斯盆地,储层埋深>5000 m,上覆盐膏层150~3000 m,盐下储层主要为下白垩统BVE和ITP组碳酸盐岩。Mero油田的Mero3区块漏失情况最为严重,漏失总量达17 105 m3。通过地质资料和钻井资料分析了漏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断层和天然裂缝的发育、地层薄弱以及地层的强非均质性,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封堵层承压能力差,易发生反复漏失。本研究收集了Mero油田常用的堵漏材料,开展了粒度分布、摩擦系数、抗压能力、配伍性等性能评价实验,建立了堵漏材料性能参数数据库,并优选出了适用于深水盐下储层防漏堵漏作业的高性能堵漏材料。基于不同漏失速度根据高效架桥和致密填充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三套防漏堵漏配方,并细化了防漏堵漏配方的应用流程。同时,提出了精细调控钻井工艺和坚持防漏堵漏结合的策略,在易漏地层加强井筒ECD的精细控制,降低井下正压差,减少诱导裂缝的产生。研究成果在Mero3区块NW8井现场堵漏施工中取得了显著效果,针对不同漏失速度的情况,均能够有效减缓漏失速度,为巴西Mero油田乃至其他类似盐下储层的油气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安全、高效的油气资源开采。